又是一年农历三月三,壮乡广西沉浸在一片“歌海”之中。


(资料图)

山歌是广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。每逢传统佳节,城乡各地摆起歌台,广场公园、山坡田野、鼓楼戏台、风雨桥……各族群众欢聚一隅,在山水间以歌传情、以歌会友,人如潮、歌如海,热闹非凡。

在“刘三姐故里”河池市宜州区,歌声一起,“几天几夜唱不完”。4月21日,2023年“壮族三月三·八桂嘉年华”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暨第十三届广西歌王擂台赛斗歌盛会在宜州启幕,40位山歌选手轮番登场,即兴编唱,现场斗歌角逐“歌王”。

第十三届广西歌王擂台赛比赛现场。(受访者供图)

苗族山歌选手龙江存随机抽中一句歌词,按照比赛规则,她要以此为主题创作歌曲。只见她不假思索,随即以“石榴结果抱团紧”开头,开始了她的创作,嘹亮的歌声穿透山谷,动情的歌词直抵人心。凭借出色的发挥,她成功晋级决赛。

“平仄、押韵、节奏都需要符合山歌要求,这三条都满足后,就看选手的歌词有没有生动的比喻,蕴含哲理。”现场评委、广西山歌专业委员会主任覃祥周说。

在千百年的传唱中,山歌成了壮乡人民生活的一部分。各地山歌各有千秋,但歌唱的内容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。

“山歌本身就是围绕人们的生产生活展开的,春天开田,有农事农耕歌,家里来了客人,有‘敬酒歌’‘迎客歌’,田间地头,每一处都是人们演唱山歌的舞台,壮乡人民也善于用山歌来表现生活、抒发情感,可以说是一部生活百科全书。”广西山歌学会会长郑天雄说。

宜州斗歌会唱罢,龙江存启程赶往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。在那里,另一场歌圩等待着她。她说,今年“三月三”前后,她将参加数十场歌圩,“歌圩也好,比赛也罢,只要大家聚在一起,即兴就能唱起来,每一场都唱得酣畅淋漓!”龙江存说。

起个大早,背上一壶水,到歌圩上一展歌喉,成了许多山歌爱好者的生活常态。

在柳州市鱼峰公园小龙潭边,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,歌迷们自发来到这里对歌、听歌,少则数十人,多则成百上千人,歌声四季不衰,“鱼峰歌圩”也成为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景观,成为全国各地山歌爱好者们争相“打卡”的地方。

2023年中国·柳州“鱼峰歌圩”全国山歌邀请赛在农历三月三期间举行,来自全国各地110多名歌手参加,其中布依族、独龙族、彝族、东乡族、蒙古族、羌族、撒拉族、苗族、侗族等少数民族歌手身穿民族服饰盛装出席。

“我们希望把‘鱼峰歌圩’打造成全国各族山歌爱好者共同的精神家园,我们也欣喜地看到,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”鱼峰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包华武说。

4月20日,在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举行的上思文化旅游节上,演员正在演绎“对山歌”民俗。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

“壮族三月三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并确定为广西的法定假期。近年来,广西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,山歌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。

“一梳长发黑又亮、二梳长发等情郎……”走进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瑶寨,这里的红瑶妇女解开包裹严实的长发正进行民俗表演,目前她们成了“扛着犁耙种田地、唱着山歌搞旅游”的“斜杠”农民。在三江侗族自治县,侗族琵琶声响起,动听的歌声随之而来。歌中有邻里小事、有家国大事,还有一项项惠民政策、一幅幅发展蓝图。

“壮乡是片风流地,人爱唱歌鸟爱啼;三姐撒下山歌种,八桂处处是歌圩。”在歌中,流淌着真挚的情感,记录着美好的生活。(记者吴思思、卢羡婷)
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