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走在遵义市习水县桃林镇各村寨,感受村庄的过去与现在、变化与生长。
——题记
【资料图】
“这些是今年才栽种的,你看长势不错。”站在遵义市习水县桃林镇天隆村村头一处缓坡上,桃林镇镇长任学波指着眼前一片上千亩的方竹笋基地说道。这里原本是一片撂荒地,自从全部种上了方竹笋后,满目皆绿。
任学波介绍,农村土地之所以会出现撂荒现象,主要是过去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效益较低,不如打工收入多,从而引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,造成农村田地无人耕种;此外,这些土地都是山地,馒头山、鸡窝地多,耕种条件较差,无法实现规模化种植,导致很多人不愿种不想种。
如何保护好耕地,盘活撂荒地,成为镇里党委班子必须面对的课题。
2019年以来,桃林镇经过探索,把撂荒地复垦利用作为保障耕地的重要任务,“一是过去像天隆村就有野生方竹笋1万余亩,我们通过土地流转,将这一特色产业发展壮大,扩大种植规模,现在已经达到了两万多亩,以此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。二是在人工种植方竹笋地块中套种经济作物如黄蜀葵(中药材),不仅能够增加产值,更能实现经济收益和旅游观赏价值的有效叠加。”任学波介绍说。
此外,桃林镇还计划通过各种渠道的招商引资,全力打造“方竹笋第一村”。
采访中得知,通过3年多的试验,将原本荒芜、零碎的撂荒地连成一片,发展起当地特色方竹笋种植,村民鼓起了“钱袋子”。
“方竹笋已成为我们当地群众收入的来源之一,主要销售至桐梓县、重庆市等地,深受外地避暑游客喜爱。”任学波说。
镇里的这一决定,也刺激了当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。
“实现了生态化、标准化、经济化。”在江苏务工的返乡创业村民夏先生说,盘活了撂荒地后,闲置的万亩土地得到了利用,村民致富有了路径,也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。
对此,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伯来说,深有感触:“我现在干不动了,过去年轻人也不愿意在土地里‘刨食’,看着耕地一年年变荒,很是心疼啊!这几年,政府鼓励农户按照依法、自愿、有偿的原则,采取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。同时,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,老百姓增收致富,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了,我很高兴。”
“目前方竹笋市场价6元一斤,我家一共流转了十多亩地。土地流转有钱进,平时在基地里上班有钱进,年底分红还能有钱进,这样的好事,只有现在的政策才有。”当记者问起能给村民带来多大的好处时,李伯算起了这笔经济账。“村集体经济有了新收入,村民也有了在家门口打工赚钱的机会。”李伯说。
“下一步,我们将根据撂荒地具体条件,发展粮食、特色水果、中药材等产业,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。”任学波介绍。
如今,在桃林镇天隆村,盘活“沉睡”的土地资源后,昔日撂荒地上“长”出了新产业,村民们也对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。他们坚信,没有无用的东西,只有放错了位置的宝藏。当稀缺的土地资源获得最优化的配置后,乡村的未来将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永利
编辑 王小婷
二审 何涛
三审 闵捷
关键词: